阿純(學生):老師好
老師(我):大家好,上課了哦,還記得我們上次所學的嗎?
A 的短音,嘴巴張開,舌尖頂著下排牙齒後面,舌頭不要吐出來,發音的位置在舌根後面,舌根要往下壓,發出類似「ㄟ」的聲音…ㄟ。
阿純:老師,我忘了而且我聽不懂耶,什麼舌尖舌根,我只知道牛舌餅很好吃…
我發現阿純的回應跟我預想不一樣,內心閃過一個念頭:我講解的那麼清楚,而且也是教科書裡面的台詞?怎麼會聽不懂呢?
我:嗯,好!謝謝阿純,老師用另一個方式比喻。我們去看醫生的時候,醫生都會拿一個壓舌棒,醫生會叫我們嘴巴張開,用壓舌棒壓著我們的舌頭,叫我們發出「啊~」的聲音。然後你想像一下發出「ㄟ」的聲音,那個發音位置就對了。阿純你試試看。
阿純:(努力模仿)老師你聽,有沒有比較好一點了?
我:很好,有抓到訣竅了哦。
沒想到用較生活化的方式比喻講解,效果是我讓我驚喜的。這讓我意識到,教學的過程不是單單某一套固定的模式,套下去就通了。阿純的不明白,讓身為老師的我「接收到並立即進行調整」,最後使我們雙方都達教與學的目的。
我進一步體會到,老師跟學生的角色從過去的雙向固定,已轉化成同步循環。教與學的參與者,每個人既是老師,同時也是學生。就像擁抱一樣,看似你被抱,但其實你也需要抱人,非常有趣。
阿純:老師,謝謝你。
老師:阿純,謝謝你。